Categories: 未分類

繁華盛景憶往日 長安東西路百年變遷史

發稿單位:公園大地科
發稿日期:110年 8月29日
新聞連絡人:劉玉華
業務連絡人:洪燕萍
連絡電話:2725-6762
繁華盛景憶往日 長安東西路百年變遷史

 

  站在中山北路一段上,以此為界往東為長安東路,往西為長安西路。長安西路以淡水河側的環河北路為始到中山北路,長安東路則以中山北路為始點到新生北路,向東與八德路二段相接。「千秋街」、「建成街」是長安西路的舊稱,「四條通」則是長安東路舊稱,當時是大正町最寬的一條,亦是臺北市的金融政治重心,政府高級官員及各行庫總經理、重要行員都曾居住在這一帶高級住宅區。隨著歷史的推進,長安東西路均經過數次改造、拓寬及展延,歷經超過一世紀的變遷。
  長安西路39號,現是「臺北當代藝術館」及「建成國中」的所在地。「當代藝術館」原為「臺北市政府」辦公廳舊址,而其前身是1919年成立的「臺北廳臺北詔安尋常小學校」,校舍是1921年由臺灣總督府所興建,主要採用紅磚與木材二種材料,建築風格包含「英格蘭磚造建築」與「古典建築」元素。1922年改名為「建成小學校」(けんせいしょうがっこうKensei Shōgakkō),全名為「臺北市建成尋常小學校」,為臺灣日治時期臺北市八所小學校之一,該校是專門為臺北城內與大稻埕一帶的日籍學童所設,其建築與校園規模均比一般公學校要大一些,1940年後改稱「建成國民學校」。
  1945年二戰結束後臺灣進入中華民國時代,數十萬日籍人士及其家眷返日,此座原為日籍學童就讀的學校則形同廢校,彼時新成立的臺北市政府,原欲以日治時期日本政府設立的市政中心「臺北市役所」做為辦公場所,但因省政府需用,臺北市役所成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廳舍(後來的行政院中央大樓), 臺北市政府則入駐建成小學校校舍。
  1950年起,臺灣少見的市徽標誌鑲在臺北市政府舊址(建成小學校校舍)的鐘樓上。不過,舊址 2000年整建時,順道拆除了鐘樓上的臺北市徽。其內部結構,在中央入口大廳為挑高屋頂,二樓集會堂的空間跨度相當大,內部走廊與外窗均作弧拱狀,是當時臺灣磚造建築常見的結構。1950年時增建突出方亭後,就未再增建了,此建物規模大抵定型。後來因為臺北市政府組織編制日漸擴大,舊址己不敷使用,故1994年市政府從該舊址遷至信義區新落成的臺北市市政大樓使用迄今。
  1996年,閒置的市政府舊址被指定為市定古蹟,並展開修復整建。而1990年位於華陰街(舊址附近)的建成國中校地因臺北市政府辦理臺北轉運站BOT案,而面臨廢校爭議,經過學校努力爭取與協調後,臺北市政府允諾撥用舊址的兩翼部分作為建成國中校舍。故2001年整建後舊廈建物分為兩部分來使用,正面建築物及集會堂部分,成為臺北當代藝術館(原取名為「臺北第二美術館」),兩翼建物及其周圍空地則成為臺北市建成國中的教室用地,這也是全臺灣唯一學校與美術館使用共同建物的例子,而從建成國中是無法進入當代藝術館的喔。
  往東行,來到長安西路15號的「中山茶書院」和「中山藏藝所」,該處於1921年臺灣日治時期興建,為兩層樓磚造建築,日治時期是臺北州地方政府公設的「職業介紹所」,戰後轉為臺北市公共衛生執行場所 ,時稱「臺北市衛生院」,之後更名為「臺北市政府衛生局」,一直使用至1994年,隨著臺北市政府搬遷到市府路一號而遷出,因建築極具保存價值,被公告為市定古蹟。
  該建物2000年轉由臺北市政府社會局管理,三年後於此成立身心障會館,提供身障者活動交流。一直到 2015 年,社會局委託喜憨兒基金會經營及規劃利用,2017年替建物重新命名、定位與宣傳,讓歷史古蹟以另一種風貌呈現在大家眼前。該棟建築設計採折衷主義,外觀是簡潔的現代建築,但其木窗、橫帶的裝飾卻擁有古典意味,整體建築表現出1930年代的歐風氣息。此外,在建築內部其樑柱、樓梯等結構採用原木打造,讓迴廊與走道的內部裝潢呈現另一番典雅風味。
  「中山市場」位於長安西路3號,設立於西元1917年(大正6年) ,是臺北市少數自日治時期興建的傳統市場,因位於御成町二丁目故名為「御成町市場」,又於昭和時期改名「昭安市場」。市場原始為一座典雅木造建築,歷經改建又因位於中山區中山北路旁 ,遂於1961年更名「中山市場」,直到1981年再改建為大樓。
  中山市場於1984年落成啟用開業迄今。市場1樓為賣場,2樓原本規畫為菜市場,但因來設攤鋪的數量不多,大都集中於1樓營業,故後來2樓以上則規劃為市府的其他所屬單位來使用。現今中山市場歷史超過百年,一世紀的歲月經過多次改建,又於2011年底經歷一場火災,卻仍不影響市場生意,裡面迄今仍有許多超人氣的美食名攤。
  中山市場對面的長安西路2號為滿樂門,日治時期正位於「四條通」上,這棟有著巴洛克風格的紅磚樓,是一幢美麗的老建築,建於1920年左右,第一代主人於此處營業,後來賣給了日治時代有名的生意人林根籐,開了一間和發食品行,專賣日本進口巧克力和餅乾,是當時臺北城有名的高級零食店。後來,因林家投資失敗,這間建物轉了幾手,多年無人入住,年久失修,荒廢殘破。一直到2003年,企業家曾朝滿將它買下,並費心從臺南請來有60年古蹟修復經驗的老師傅及其團隊,用最好的檜木、保留原本的圓形磚,以及一片塗糯米、烏糖汁的三合土牆,耗費8個月時間進行修復,最後終於讓老屋回復往日風華,為慶賀老屋的重生,曾朝滿為它取了個充滿意義的英文名字「Monument」(中文意思”紀念碑”),讓這棟充滿紀念意義的建築物在命名上展露無遺,中文音譯滿樂門。其古色古香的外觀配上濃濃懷舊的名字,拱形騎樓可見柳安木天花板及支撐的長條杉木木樁,也兼具實用性及裝飾性,常常吸引過往的行人駐足欣賞。
  故蔣經國先生官舍位於長安東路一段18號,可以說是蔣經國先生來臺以後的第一個官舍。早先,這棟日式房舍原是華南銀行董事長的宿舍,後來總統府徵用後,就作為蔣經國先生一家人住的官舍。在日治時期,臺北市的一條通到十條通,可以說是日本高級官員的豪華住宅區,光復以後這一帶還是優雅的高級住宅區。蔣宅正位於當時的四條通,建築是日式平房,整體結構呈一個「L」型並附有一個大庭院。1969年因長安東路要拓寬,而此棟日式宿舍也被拆除,而蔣經國先生一家人也遷至七海寓所,現址是一座大型商業大樓,已不復見當時景像。
  「中山基督長老教會教堂」座落在長安東路一段與林森北路交叉口,日治時期正位於「大正町」,因此中山基督長老教會原名為「聖公會大正町教會」,教堂於1937年正式落成並啟用。在此之前約1930年代中期,長老教會原以民房充當教堂,之後決定於原址興建新教堂,資金方面則由當地臺籍基督徒與日籍基督徒合力籌募,也因興建資金為臺日基督徒共同籌募,所以成為臺灣首座臺日二方的基督徒可以共同做禮拜的教堂。該教堂是一座三層樓建築物,外觀以褐色洗石子搭配白色牆面,鐘樓屋頂採用淺藍色加上同色十字架,顯得格外引人注目,而它也因莊嚴典雅的仿英國哥德式教堂而聞名。
  「中山基督長老教會教堂」的方位是採坐西朝東,建築結構主要以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與木屋架混合構成,屋內的懸挑式英國椽尾屋架支撐(Hammer-beam)承載屋面,形成寬闊的禮拜堂,教堂外觀牆體為磚造,外表粉刷水泥漆,再佐以洗石子做為外飾,作工十分精緻。此教堂具有三層樓的尖塔、鐘樓,搭配彩繪玻璃窗,教堂中,左為司會,右為證道的配置方式,均與全世界聖公會教堂的特色相同。1996年,臺北市政府因為其建築的重要性,而指定為市定古蹟。而教堂也因為長安東路的拓寬,土地被徵收,導致現存的教堂土地已不似以往寬闊,長安東路也由日治時期的四條通變成了交通要道,但教堂仍莊嚴地佇立在此,看著周圍物換星移。
  長安東路二段141號為「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簡稱「中山女高」,早期在聯招時期,是女生志願前三名的學校,而這座歷史悠久的學校前身,是1897年日本政府設置於士林的「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女子分教場」,隔年因依據「國語學校第三附屬學校規程」將第一附屬女子分教場,改名為「臺灣總督府國 (日) 語學校第三附屬學校」,教學內容以技藝為主,包括:日語、造花、編織和裁縫,故當時又稱為「士林女子學校」,開啟了當時台灣女子技藝教育的篇章。到了1902年,該校又改名為「臺灣總督府國(日)語學校第二附屬學校」,是日本政府提供臺籍女子唯一的公立「高等教育」學校,1908年遷至「艋舺公學校」(即現今老松國小),後於1910年更名為「臺灣總督府國 (日)語學校附屬女學校」,而1915年又再度遷移至當時的西門町三丁目11番地的後菜園,自此終於建置了完整且獨立的校舍。
  1919年1月「臺灣教育令」頒布,將原有校名從「臺灣總督府國 (日) 語學校附屬女學校」更改為「臺灣公立臺北女子高級普通學校」,實施臺灣女子高等普通教育,目的是為養成婦德及教授生活知識與技能,更附設全臺唯一的女子師範科,提供女子教育員培訓功能。1922年,因日本政府再次公布新的「臺灣教育令」,再次改名為「臺北州立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採四年制培育國小師資,教學內容也修正成與在臺日人女子一樣。1936年決定從西門後菜園遷移至朱厝崙附近(即現址)重建現代化鋼筋混凝土式的校舍。
  臺灣光復後,校名更名為「臺灣省立臺北第二女子高級中學」,1967因臺北市改制為直轄市,該校因此更名為「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歷經百年文化薰陶,中山女高也培育出不少傑出校友,包含總統蔡英文、名主持人陶晶瑩、金鐘獎新聞節目主持人方念華及演員吳蒨蓮…等不勝枚舉。
  長安東西路有一部分路段,位於舊臺北城內及日治時期大正町,蘊藏豐富的歷史故事及特殊時空背景,歡迎您來這裡,遙想它當年的風華絶代,細賞尚存的古蹟建築物,再一次感受臺北市的無聲變遷。
臺北地名小科普:

 

大正街(後來改成大正町)是日治時期的都市開發案,一至十條通均位於此開發案內,後來大正街改為大正町,町內巷道如下:
一條通(市民大道二段)
二條通(中山北路一段33巷)
三條通(中山北路一段53巷及林森北路67巷)
四條通(長安東路一段)
五條通(中山北路一段83巷及林森北路85巷)
六條通(中山北路一段105巷及林森北路107巷)
七條通(中山北路一段121巷及林森北路119巷)
八條通(中山北路一段135巷及林森北路133巷)
九條通(林森北路138巷及145巷)
十條通(今已成為南京東路而不存在)
leo

Share
Published by
leo

Recent Posts

私立育達高中-113學年度飆舞尬舞全國錦標大賽,臺北育達高中表演藝術科再創輝煌!

臺北市私立育達高級中等學校新聞稿 請轉交文教記者單位:臺北市私立育達高級中等學校地址:臺北市松山區寧安街12號新聞聯絡:校務主任洪毓俊 (02)2570-6767轉108【發稿日期:113年6月17日】【主題:113學年度飆舞尬舞全國錦標大賽,臺北育達高中表演藝術科再創輝煌!】【臺北報導】在飆舞尬舞全國錦標賽上,臺北育達高中表演藝術科再次展示了其卓越的實力,成為本屆賽事的焦點。無論是團體賽還是個人賽,育達高中都交出了一份令人驕傲的成績單。榮獲排舞賽冠軍的E.M.P舞團在激烈的賽事中,以其精彩絕倫的流暢動作、精湛的技術和極富創意的編舞,讓現場觀眾和評審們為之驚嘆。E.M.P不僅展現了扎實的基本功,更融合了多種舞蹈元素,創造出獨一無二的視覺享受,最終贏得了眾望所歸的冠軍頭銜。同樣來自臺北育達高中的YD Poppers也在比賽中表現出色,榮獲排舞賽優勝。以其獨特的舞風和精湛的技巧贏得了觀眾的喝彩。他們的表演充滿力量與節奏感,每一個動作都充滿了爆發力,充分展示了對舞蹈的熱愛和專業素養。    個人賽中,二年52班陳佳妤脫穎而出,奪得冠軍。她以其優雅的舞姿和高超的技術征服了評審和觀眾。她的表演不僅展現了深厚的舞蹈功底,更流露出她對藝術的深刻理解和熱愛。二年52班的謝博宇也在個人賽中取得了殿軍的好成績。謝博宇的表演充滿了青春的活力和創意,更以獨特的舞步和動感十足的節奏,贏得了觀眾的陣陣掌聲。此外,二年52班的謝秉諺也在個人賽中表現不凡,榮獲優勝。他的表演充滿了激情和個性,每一個動作都展示了他對舞蹈的深刻理解和完美詮釋。    本屆飆舞尬舞全國錦標賽,臺北育達高中表演藝術科的學生們展示了其雄厚的實力和出色的舞蹈才華。無論是團體賽還是個人賽都有表現出色,取得了令人驕傲的成績。這些優異的成績不僅是對他們辛勤訓練的肯定,更是對他們不懈努力和舞蹈夢想的最好回報。相信在未來,他們將繼續在舞蹈的舞臺上閃耀光芒,創造更多的輝煌。新聞稿1130617私立育達高中-113學年度飆舞尬舞全國錦標大賽,臺北育達高中表演藝術科再創輝煌!.pdf

6 hours ago

力行國小-「第36屆畢業美展-漫遊臺灣666」雙語美學─漫遊市府藝廊

臺北市力行國民小學新聞稿    轉交文教記者單位:臺北市力行國民小學地址:臺北市文山區木新路三段155巷7號業務聯絡:臺北市力行國小教務處    羅元希教務主任 (02)2936-3995轉801新聞聯絡:臺北市力行國小教務處    張瑞堃教學組長 (02)2936-3995轉802【發稿日期:113年6月17日】【主題:力行國小「第36屆畢業美展-漫遊臺灣666」雙語美學─漫遊市府藝廊】【臺北報導】在六月校園畢業前夕,力行國小舉辦「漫遊臺灣666─畢業美術展覽活動」,學生發揮文字巧思,將本屆第"36"屆化作"666"數字,取其網路含義"精湛及稱讚"之意,以國小學生視角,將臺灣各地自然美景及人文特色美食盡收畫中,如名揚國際的臺北101大樓,平易近人的珍珠奶茶、臭豆腐,自然秀麗的老梅綠石槽等,作品內容豐富多元,琳瑯滿目。  本次「漫遊臺灣666」畢業美展係由力行國小美勞科任陳祈宏老師指導,帶領每位六年級學生歷時六個月設計規劃展覽,每位學生皆有展出個人畫作,展出作品總計226幅,陳祈宏老師更以雙語前導課程融入藝術創作,鼓勵學生於畢業美展作品加註英語文字,使各幅作品更增添雙語學習特色。  展覽期間,由陳祈宏老師與學生代表介紹美展主題和創作理念,開幕茶會更邀請六年級學生進行雙語導覽介紹。並設計趣味闖關找謎活動,使全體師生無不仔細欣賞每件作品,學生找到對應的謎題圖片後完成闖關,更能獲得精美禮品。這不僅加深了師生對作品的理解,讓現場氣氛更加熱絡互動,為期七天的展覽中更增添許多歡笑聲,使校內學生成為小小鑑賞家,專心鑑賞作品之美。力行國小黃國庭校長表示:「美學大師蔣勳曾引自莊子之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以表達對日常中生活美學的體現方式」,透過這次畢業美展,引領學生從自身至臺灣各地實地旅遊經驗,從中感受臺灣自然環境與人文特色的美,並化為藝術作品與校內師生分享。讓生活之美能意彰於校園中,更是力行國小落實108課綱「美感教育」生活美學素養精神之展現。  力行國小第36屆「漫遊臺灣666」畢業美展活動已於日前展畢,為續彰顯生活美學,將精選45件展覽作品於113年7月-9月在臺北市政府大樓八樓南區行政廊道進行「113 年度臺北市政府學生畫廊」展出活動,歡迎前往欣賞。新聞稿1130617力行國小-「第36屆畢業美展-漫遊臺灣666」雙語美學─漫遊市府藝廊.pdf

6 hours ago

私立育達高中-臺北育達高中特邀臺北城市科大前來教授,拉糖工藝課程引來熱烈反應見證藝術之美!

臺北市私立育達高級中等學校新聞稿 請轉交文教記者單位:臺北市私立育達高級中等學校地址:臺北市松山區寧安街12號新聞聯絡:校務主任洪毓俊 (02)2570-6767轉108【發稿日期:113年6月17日】【主題:臺北育達高中特邀臺北城市科大前來教授,拉糖工藝課程引來熱烈反應見證藝術之美!】【臺北報導】臺北育達高中近日特邀臺北城市科大李國溢主任,於烘焙組中教授拉糖工藝,這項工藝近年來已成為各種技藝競賽的重要項目之一。拉糖工藝的範疇包括翻糖、杏仁膏、巧克力工藝,不僅在技藝競賽中備受矚目,更是結婚喜慶宴會上大型裝飾蛋糕的常見主題。通過高溫淬煉形成的拉糖,不僅色彩繽紛、質感剔透,還具有清晰的立體效果,成為大型宴會中的亮點。課程活動受到同學們的熱烈反應。課堂上,大家目不轉睛地注視著李國溢主任精湛的拉糖示範,親眼見證了拉糖工藝的獨特魅力。李主任以熟練的技巧將糖塊轉化為各式各樣的藝術品,同學們無不為其巧手所讚嘆,並感受到拉糖工藝被推向藝術作品的境界。    李主任在示範過程中表示:「希望課程能讓所有同學體驗和感受拉糖的藝術之美。他認為,這樣的體驗不僅可以增強同學們對烘焙工藝的興趣,也能帶動學生們投入拉糖傳承這項技藝,進一步提升國內在藝術蛋糕方面的技術水平。李主任強調,傳承與創新是推動技藝進步的關鍵,他期盼每一位同學都能在這門課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創作靈感。」  在活動的最後,同學們紛紛表示:「拉糖真的不容易,過程有許多挫折,但是看見拉糖成品後卻有滿滿感動!」讓學生開闊了視野,還激發了對烘焙藝術的熱情。期待未來能有更多這樣的學習機會,並希望能在李國溢主任的指導下,不斷磨練技藝,成為拉糖工藝的傳承者和創新者。此次李國溢主任的授課,不僅是對拉糖工藝的一次精彩展示,更是對同學們的一次心靈啟迪。相信在未來,這些充滿創意和熱情的年輕學子們,必將為國內的藝術蛋糕領域帶來新的驚喜與突破。新聞稿1130617私立育達高中-臺北育達高中特邀臺北城市科大前來教授,拉糖工藝課程引來熱烈反應見證藝術之美!.pdf

6 hours ago

泉源實小-六歲小娃闖「山關」領畢業証書

臺北市泉源實驗國民小學新聞稿 請轉交文教記者單位:臺北市泉源實驗國民小學地址:臺北市北投區東昇路34號業務及新聞聯絡:園主任   柯秀芬主任 (02)2895-1258轉161;0937-036-644【發稿日期:113年6月17日】【主題:六歲小娃闖「山關」領畢業証書】【臺北報導】泉源實小附設幼兒園於泉源實小步行4.7公里2小時後到達學校旁的中正山觀景台,完成孩子們的領畢業證書儀式。「山的孩子」是一群喜歡山的家長、愛好山的教師及一群學習生活在山裡的孩子們,組成的團隊。已舉辦數年的登中正山頂領畢業證書的活動,深受家長肯定與堅持。從泉源實小走到中正山觀景台,對大班的孩子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這條親山步道自十八份登山口起的4.7公里幾乎全是陡坡,惟有好體力及強健的心肺功能才有辦法踏著石階直到山頂。  「山行」是位於陽明山泉源實小附幼極具意義的特色課程,包含每年10次以上的草山戶外教學及每學期3公里親子健行活動。三年的學校生活中,孩子不僅學會了與山相處,入山必備的基本裝備及能力,更是在體能上精進不少,讓孩子能在本次活動中順利爬到山頂,領畢業證書。  泉源附幼在教學的堅持與努力下,於去年勇奪全國教師教學卓越獎最高獎項—金質獎。六歲的孩子,憑藉堅強的意志力登上山頂,期望這份力量能成為孩子未來的基石。新聞稿1130617泉源實小-六歲小娃闖「山關」領畢業証書.pdf

6 hours ago

景興國中-漫遊臺北140,城市印記悠遊行–古蹟實境解謎

臺北市立景興國民中學新聞稿   請轉交文教記者單位:臺北市立景興國民中學地址:臺北市文山區景興路46巷2號業務聯絡:景興國中   蔡來淑校長 0930-783-291新聞聯絡:景興國中   蔡來淑校長 0930-783-291     中正國小   黃維瑜校長 0938-328-588【發稿日期:113年6月17日】【主題:漫遊臺北140,城市印記悠遊行--古蹟實境解謎】【臺北報導】擁有140年歷史的市定古蹟「黃宅濂讓居」是臺北城超過百年的古蹟,黃宅濂讓居為臺北市內少見的傳統農村閩式建築,反映臺灣先民在清朝墾殖臺北盆地的風情,並見證了周遭市區歷史之變遷。今年適逢臺北建城140年,臺北市國教輔導小組國中、國小綜合活動輔導團在龍門國中舉辦「古蹟實境解謎」活動,讓大家更加認識臺北歷史並體驗先民生活的生活智慧。  「古蹟實境解謎」活動課程邀請龍門國中社會領域陳佳華老師規劃設計帶領,特別安排祖孫共學、古蹟實境闖關與平板線上虛擬混成,讓阿公阿嬤和小朋友悠遊「濂讓居」穿越古今,回到從前;讓小朋友用平板教阿公阿嬤闖關搶答,勇闖未來。  12位祖父母和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附屬小學二年丁班30位小朋友,一起共學、 一起漫遊臺北140,城市印記悠遊行。國北附小二年丁班李浚右同學說:我們這一組搶答很有默契,最後還得到第一名,真開心。謝謝爺爺奶奶。長輩陳顯明先生說:今天的活動感受到孩子們真有活力,上課吸收知識後,再一起手牽手到現場找線索解題,是很特別的體驗。還有長者提到,很喜歡今天的活動,而且小孩很可愛很靈活,大人跟著一起學習頭腦跟著一起動,認識古蹟用這樣的方式很有趣:看地圖、找線索,小孩一起合作完成,小孩都有跟上隊伍沒有不見,實在很厲害!  藉由「黃宅濂讓居」串起古今,也牽起不同世代共同穿梭於虛擬學習與實境解謎的學習歷程。見證臺北城百年風範及與時俱進的風采。新聞稿1130617景興國中-漫遊臺北140,城市印記悠遊行--古蹟實境解謎.pdf

7 hours ago

113年端午節後臺北市節慶商品物價變動概況

比較臺北市113年端午節連續假期前後三天節慶商品物價,栗子及豬肉因部分賣場結束優惠活動,致價格上漲;至鹹鴨蛋、糯米、乾香菇、鹹肉粽、甜粽、蝦米、粽葉及花生(仁)價格則持平。      為反映113年臺北市端午節後節慶商品物價情況,臺北市政府主計處訪查具代表性商品之零售價格。調查結果顯示,端午節連續假期後三天(6月13日)與其前三天(6月5日)相較,重要應景商品如栗子及豬肉因部分賣場結束優惠活動,致價格分別上漲2.34%及0.65%;至鹹鴨蛋、糯米、乾香菇、鹹肉粽、甜粽、蝦米、粽葉及花生(仁)價格則持平。       若就期間(端午節連續假期前三十天、前三天與後三天)價格變動情形分析,栗子因部分賣場節前降價促銷,惟節後結束優惠活動,致價格先跌後漲;鹹鴨蛋及甜粽分別因供量充裕及部分業者節後仍持續促銷,致價格下跌後持平;豬肉因部分業者反映進貨成本增加調漲售價,致價格持續上漲;乾香菇因節前優惠幅度減少,致價格上漲後持平;至糯米、鹹肉粽、蝦米、粽葉及花生(仁)價格則持平未波動。       若就假期後三天與上年同期比較,乾香菇、蝦米及粽葉分別因部分賣場優惠增加及供量充足,致價格分別下跌3.84%、2.27%及1.37%;花生(仁)、栗子、鹹鴨蛋及糯米分別因部分業者反映進貨成本增加及優惠減少,致價格分別上漲3.27%、3.22%、1.03%及0.53%;鹹肉粽及甜粽因人工成本上升,致價格分別上漲3.14%及0.81%;豬肉因飼養成本增加,致價格上漲1.63%。       若就假期前三天與上年同期比較,花生(仁)、栗子、鹹鴨蛋及糯米因部分業者反映進貨成本增加,致價格分別上漲3.27%、2.03%、1.03%及0.53%;鹹肉粽及甜粽因人工成本上升,致價格分別上漲3.14%及0.81%;豬肉因飼養成本增加,致價格上漲0.87%;至乾香菇、蝦米及粽葉,則因供量充足,致價格分別下跌3.84%、2.27%及1.37%。     …

7 hours ago